一、专业简介
新能源技术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中最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五个技术领域之一,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是实现新能源的转化和利用以及发展新能源技术的关键。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35年到2040年,可再生能源将占到我国一次能源总量的25%以上。要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大量科技人才从事相关产业。根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至2025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行业人才需求达到120万人,人才缺口达103万人,新材料行业人才需求达到1000万人,人才缺口高达400万人。2020年1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制定印发的《储能技术专业学科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4年)》,加快储能和氢能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放在了双碳领域三大紧缺人才的首位。新能源技术和储能技术已列入《急需学科专业引导发展清单(2022 年)》。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为2011年新增专业,是适应我国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而设立的,是由材料、物理、化学、电子、机械等多学科交叉,以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及其器件设计、制备工程技术为培养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专业。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微专业以能量储存为方向,拟培养能掌握新能源材料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工程技术技能,掌握新能源材料组成、结构、性能的测试技术与分析方法,了解新能源材料科学的发展方向,具备开发新能源材料、研究新工艺、提高和改善材料性能的基本能力的新能源材料专门人才。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能量存储为方向开展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的设计、制备与应用等方面的教学研究,培养满足国家新能源战略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使学生系统掌握以化学电源为重点的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的设计、制造与应用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以化学电源为重点的新能源材料及其器件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材料设计和制备、器件组装与测试等方面的实验技能。
2.了解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领域的前沿信息与发展趋势,以及国内外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战略和动态。
三、招生对象及计划
招生对象:要求面向大二及以上全日制在校学生,原则上每位学生限选1个微专业修读。
招生计划:20-30人
四、学制、学分及证书
学制、学分:学制一年,总学分10学分。
学习证明发放:学生完成10学分的微专业课程学习且成绩合格,经教学单位审核后报送至教学部,由教学部颁发统一制作的微专业证书,微专业不具有学士学位授予资格。微专业不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信网)备注信息,不授予学位。
五、课程设置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微专业以(《大学化学》《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分析测试技术》等)为基础,增设《电化学原理》《电化学研究方法》《新能源产业概况与创新方向》《化学电源》《新能源行业质量管理知识基础》专业方向课程,以二次电池为核心,使学生系统学习电源材料的制备、性能测试与分析、电源组装技术与工艺知识;依托材料和化学专业教师的科研方向及相关教学与实验设备,教师团队和实验设备基本能够满足教学要求。

六、教学安排
单独编班
教学方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开课时间:一般安排在周末或晚上。
七、报名方式及选拔要求
报名方式:满足微专业招收条件、有意向报名的同学,请于2025年6月20日前扫描二维码进行预报名,填写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微专业申请表,并上传至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微专业群“申请表”文件夹中,材化学院将对报名材料进行筛选并择优确定名单。
1.在校全日制大二、大三学生;
2.主修专业的已修课程平均学分绩点在2.5及以上;
3.专业不限;

八、联系方式
联系人:新能源材料与化学学院 黄老师
联系电话:13541907044
联系邮箱:12067848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