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文/朱容億,张靓 图/陈春霖)崇州市是古蜀文明的源头之一,是长江上游农耕文化的发祥地。2025年7月8日,新能源材料与化学学院“绿色梦想,稻花香里”绿色发展倡导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成都市崇州市,在历史的长河中探寻红色记忆与文化瑰宝,先后参观了成都游击斗争史料馆和崇州博物馆,开启了一场别具意义的学习实践之旅。

成都游击斗争史料馆,同学们详细了解了在土地革命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如何发动群众,开展党的工作,发展党的外围组织,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和武装斗争,参加平叛剿匪斗争、保卫新生红色政权的真实历史。川康边人民地方武装以灵活战术突袭敌军据点,播撒了革命火种,为后续川陕根据地斗争积累了经验。看到这些简陋的战斗装备,详细的作战手稿。队员周良才感慨道:“看到这些记录着历史瞬间的照片和实物,好像革命先辈们的英勇斗争就在眼前,我辈青年要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

步入依托清代宫保府改建的崇州博物馆,团队开启了一场与“诗城”的深度对话。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到唐宋诗人的笔墨,这座城市的文明密码徐徐展开——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蜀州"正是崇州;陆游在此留下百余诗篇;此外,“地方志开山鼻祖”常璩、“一瓢诗人”唐求等文人墨客也在此留下诸多创作。"每一件文物都是活着的史诗",队员们在青铜器纹饰与诗词碑刻前驻足,感受古蜀文明的生生不息。

此次参观作为"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的重要环节,为队员们搭建了一座走出校园、感知社会、回望历史的桥梁。团队负责人周妍枝表示:"我们不仅要读懂课本里的中国,更要走进田野里的中国。"后续团队将结合专业特色,发挥专业所长,深入开展习近平生态思想宣讲、环保知识普及等活动,用青春智慧为乡村发展添砖加瓦,让青春之花在基层沃土上绽放。
实践感悟:
周妍枝:三下乡的第一天,我们穿越时空触摸到历史的温度。在游击斗争史料馆,泛黄的手稿、报纸、锈迹斑斑的武器陈列其中,诉说着川西游击队员的故事。一张张年轻的面庞定格在老照片里,他们用热血诠释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担当。那些布满弹孔的红旗、战士们用过的粗瓷碗,让我真切感受到斗争的艰辛与信仰的力量。在崇州市博物馆,巴蜀文明的脉络在此清晰铺展。从古城墙砖到茶马古道的商队遗物,在爱国名将杨遇春的家府,我们感受到了这片土地的厚重底蕴。让人对“天府之国”的富庶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两处场馆,一者聚焦革命烽火,一者承载人文记忆,同样彰显着成都平原的精神内核——既有坚韧不屈的风骨,亦有兼容并蓄的气度。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不仅仅要将我们专业知识落实于社会,更要付诸于人民,以回报我们的国家。
闫飞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泽。”在崇州这片红色沃土,孕育出了众多传承“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的英雄儿女。张露萍23岁的生命,如流星般短暂却璀璨。她打入国民党军统核心,建立秘密电台,为党组织传递了大量重要情报。她在狱中写下日记,字里行间满是对革命的忠诚与对光明的向往。即便面对酷刑与死亡威胁,她始终严守党的秘密。张露萍等先烈的事迹展现了信仰的力量;文物诉说着崇州的历史脉络。两处都让我体会到历史的厚重,先烈精神与文化遗产都值得珍视传承,激励我们不负当下!